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无言良师,授吾医理 | 用另一种方式和父亲告别

发布时间:2022-03-1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责任编辑:管理员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学会告别……”2022年2月底,遗体捐献志愿者张海超(化名)的生命划上句号,他的女儿张宁(化名)也在父亲的身上找到了与生命告别的另一种方式。

今年61岁的张海超在2017年4月被查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张海超一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先后接受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爸爸生病的这段时间里,带给他最多帮助和安慰的是医学院血液科的医生和护士。”张宁说,特别是后期,由于父亲的身体状况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医院进行治疗,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就定期来家里,给父亲做一些基础的治疗和护理。

“我死后能不能捐献眼角膜?”2021年8月,由于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张海超和家人们开始谈论身后事的安排。最初,张海超想要捐献眼角膜,家人询问医生得知,由于本身排异太严重导致角膜溃疡,没有办法进行角膜捐献。

听说遗体可以捐献给新疆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张海超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医学生们成长为更优秀的医生。在张海超精神状态尚可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最终决定捐献遗体。

决定捐献后,张宁联系了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咨询了遗体捐献的流程和方式,在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提前做好了准备。

“生病这几年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也看清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如今走到要道别的时刻了,我们认真地和彼此说了再见,他人生最后的时刻我也一直在身边……”3月初,张宁用一段深情的文字告别了父亲。因为长年忙于工作,张宁和父亲的交流并不多,父亲生病后,父女俩相处时间变多了,她也更加理解父亲的想法。

“决定捐献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医学院血液科的医生护士对我爸太好了,我们希望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医生。”张宁说。

遗体捐献的全程,不论是医院的医生、新疆医科大学的老师还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对待张海超的方式和态度都非常暖心,张宁和母亲看在眼里,心里也产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张宁和母亲一同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在她们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同时,父亲的遗体化身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生们的“无言良师”,为医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无言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正心恭行,追深辨细;德彰术精,修成大医。”在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参观人体生命科学展厅并进行宣誓,表达对“无言良师”的感恩和敬意。

“解剖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遗体,而遗体捐献则是国内大体标本的主要来源。解剖学的发展离不开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我们称他们为无言良师,常尊称为大体老师。”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遗体接收站实验老师李建勇介绍,遗体捐献者在过世后先被冷藏,然后进行防腐和检疫处理。这样的“大体”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保存,让医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解剖训练。遗体捐献不仅是一种公益行为,更是一种“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市已有2105位爱心人士进行了志愿捐献登记。”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副部长姚永辉说,近年来,全市各级红十字会持续推进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人道救助、缅怀纪念等工作,不断促进乌鲁木齐市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传播人间大爱、传递人间真情、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收起